南欧行2008 — 古罗马斗兽场

从梵蒂冈回来,天色已晚。按照汤姐的建议,我们在Termini附近的一家餐厅吃pasta。不过在满怀希望下,这家餐厅的质量实在差强人意。这也促使我们决定在剩下的几天ignore汤姐的饭馆建议。不过,其它方面的建议,我们还是基本严格采纳,包括第二天的路线。我们第二天的路线的第一站是古罗马的象征–斗兽场。斗兽场的英语叫Colosseum,意大利语叫Colosseo。这个单词看起来古怪,不过对于像我这样的超级体育fan来说并不陌生。我们VT的体育馆就叫Cassel Colosseum,而84年LA奥运的主会场(现在USC football的主场)也叫LA Colosseum。当然,全世界现在叫Colosseum的地方,名字都源于这座古老的斗兽场。而关于Colosseum这个词的来源Wikipedia上有更详细的介绍。

我们一早从汤姐的酒店出来,往西南方向步行大约10分钟左右就到了斗兽场。还没走到斗兽场,就已经看到了长长的人龙,根本看不到尽头。 走着走着,我们看见有不少人围着一个化妆为古罗马武士的哥们轮流合影。按照常理,和这些化妆的哥们合影是要收钱的。不过我俩观察了一阵,发现大家并没有给他任何money。看到这个"free deal",我俩一合计,上。那哥们很配合,还让我们戴上他的头盔使用他的短剑摆出各种pose拍照。末了,那哥们用意大利人少见的标准英语对我们说,"Five euro, please." 我们一吃惊,指着周围的人。还没等我们开口,他已经说道,"They are all in a group tour." 我们狂晕。那哥们显然看出了我们的窘迫,于是又说,"Well, you guys can take a few more pictures with me if you want." 于是,我们只好违心地装起笑容,拍了几张可能是这辈子最贵、表情最不自然的照片。

离开这个fake罗马武士,我们走进斗兽场的大门。由于有Roma Pass,我们不需要在长队中苦等就可以直接通过入口,省去至少2-3个小时。这多少中和了之前拍照的沮丧。环顾四周,不难发现斗兽场其实只剩下个骨架。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袭,斗兽场每一砖一瓦都已经相当陈旧。由于年代久远,地基下沉,再加上地震的损坏,斗兽场其实有一半左右的外墙已经坍塌,形成目前特有的“蛋卷”造型。完好的斗兽场的外墙应该是圆圆的一圈,像电影Gladiator里的一样,更接近一个“蛋糕”的造型。另外,由于每个门上的雕塑都已经移走,整个斗兽场的外墙变成特有的孔状。虽然斗兽场已经不完整,但当年的宏大规模仍然能立马感受到。近距离欣赏斗兽场的外墙,那种局部精巧与整体巨大的完美结合,仿佛仍在向世人展示近2000年前罗马的骄傲与辉煌。

走进斗兽场,视线立即被中间的arena吸引。当然,arena早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凸现出的是地下的各种复杂的牢室。这些牢室自然是用于关各种猛兽和角斗士的。当年的arena是在这些牢室上铺上木板后形成的一片完整的“舞台”。我管它叫舞台是有原因的。斗兽场最早的时候并不叫Colosseum(Colosseum的名字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才被广泛使用),它最初的名字叫Amphitheater,直译就是大剧院的意思(呵呵,有点像今天北京那大蛋的感觉)。当然,这个大剧院上演的不是高雅的歌剧或音乐会,而是血淋淋的人兽之间或人人之间的生死剧。据说原先arena的地上和地下之间有极为复杂的升降梯机关,可以方便地将各种猛兽的牢笼从地下升到地面。角斗士倾尽全力,要么杀死猛兽,要么被猛兽吃掉。但不幸的是,即使他们幸免于猛兽之口,但如果他们的打斗“不够精彩”,只能换来观众们那臭名昭著的thumb down手势时,他们仍然难逃一死。史书记载为了庆祝Colosseum落成,罗马皇帝Titus下令连续进行100天的games,杀死了超过9000多头猛兽。想象当年野兽嘶吼、杀声震天的血腥场面,仍能感觉到那种惊心动魄。

环绕arena四周的便是观众席。罗马斗兽场的容量能容纳8万人。不要说在1000多年前,这个容量就算在今天来看,也是超级体育场的容量。要知道美国橄榄球大联盟NFL的32支球队的主场里,只有Washington Redskins的主场Fedex Field的容量是8万人。北京鸟巢体育场的容量平常也是8万,在奥运期间才加座到9万。更Amazing的是,当时罗马所有的公民居然都有其在斗兽场的固定位置,而且所有的game对罗马公民都是免费的。地位越高的人座位离arena越近。不用说,罗马皇帝坐的自然是最正中最前排的位置了。直到现在,皇帝的位置在已经破旧的看台上仍清晰可见。另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它的疏散系统是如此先进,以致于8万多人可以在10分钟内全部离开。事实上,所有现代体育场的结构,包括赛场、看台、进入和疏散通道等,都是以古罗马斗兽场为原形。我见过的宏伟的体育场有不少,比如容量超过10万人的Ohio State Football的主场Ohio Stadium(容量102,329,全美第三),但给我带来的震撼最大的恰恰是这座最古老的斗兽场。

我对倩说,我佩服的不是斗兽场的size(尽管它的大小也足够impressive),我觉得它真正牛的地方是它的idea和originality。它的设计和建造都是空前的,是当之无愧的No.1。而No.1 gets all credits的这个真理在这里又一次得到验证。斗兽场结构的宏大威严及其设计的精巧复杂,的确让所有人,不论种族信仰、都为近2000年前人类文明所达到的成就赞叹和感到自豪。  

Road to the Colosseum

通往斗兽场的路

The Exterior of the Colosseum

近距离欣赏斗兽场的外墙

The Bottom of the Colosseum

Arena

The Interior of the Colosseum

斗兽场的看台局部

Me with the Colosseum

在斗兽场的最佳拍照角度来一张

南欧行2008 — 圣彼得大教堂

考prelim、去San Diego开会、submit paper……一连串忙乱后,才突然发现这个游记已经有1个多月没有更新。这样下去,南欧行2008恐怕得拖到2009也写不完。感恩节break期间终于和倩一起把我们一路拍的video传到电脑上,并顺便将许多一路上的事情重温了一遍。于是我决定趁着这个记忆仍然fresh的时候,再多写几篇。
 
之前我提过罗马游览的四大元素:博物馆、教堂、广场、喷泉。看过第一元素博物馆的代表–梵蒂冈博物馆后,我想接着说说第二元素–教堂。如前所述,Roman Catholic的头5大教堂中,老大到老四都在罗马。More precisely,这四大教堂依次是:
1)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of St. Peter,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2)圣约翰大教堂(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3)圣保罗大教堂(Basilica of St. Paul Outside the Walls,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
4)圣玛丽大教堂(Basilica of St. Mary Major,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虽然我们在罗马的时间有限,但我们还是把这四大教堂都看了一遍(实际上,我们整个意大利行程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教堂上)。这其中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四大教堂中的老二和老四都在汤姐的旅馆步行范围之内。
 
说到这四大教堂,虽然它们每一个都地位显赫,但不论是大小规模、游客信众数量、位置重要性等等,圣彼得大教堂还是明显大大超出其余的三个。不过这也是合情合理的。Peter本身就是耶稣13个Apostle中的老大,继承耶稣church的脊梁,也是传说中罗马的第一个Pope。作为在Peter墓上所盖的教堂,St. Peter’s不是老大,谁还能是老大?根据我们的行程,我决定将罗马的第二篇blog完全focus on圣彼得大教堂。
 
同样顺着人潮的流动方向,从梵蒂冈博物馆出来沿着外墙走,约摸200米左右就达到了St. Peter’s广场。圣彼得广场位于教堂的正前方,由一圈雄伟的立柱环绕而成,圆心处有一monument,两侧各有一喷泉。广场面积虽然不如天安门,但仍然能容纳50万人,其气势毫不逊色。每逢礼拜日,总有成千上万的信众在广场上聆听教皇在阳台上播送的晨祷词,接受教皇的祝福。
 
在广场的右侧便是排队等待进入教堂的长长的人龙。我们到达广场时已经是大约下午3点多左右,可是我们排队等待仍花了大约15分钟左右。当然,排队的过程也不完全是无聊的等待。这期中我终于看到了传说中梵蒂冈的守卫军队。据说梵蒂冈的守卫军队是专门从瑞士挑选18-25岁未婚男子来组成,为什么非要选瑞士男子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更特别的是梵蒂冈守卫都穿着滑稽的条状军服,与其说像soldier,倒不如说有点像小丑。更搞笑的是这套制服据说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几百年都不曾变过!
 
虽然已经看过不少关于圣彼得大教堂的介绍,但真的进入这座全世界最显赫的教堂后,还是发现它的宏大远远地超出了之前的所有想象。看过Sistine Chapel天顶后,人们赞叹于画家米开朗基罗所爆发出的人类极限的力量。而看了圣彼得教堂后,人们终于不得不叹服设计师米开朗基罗那神一般匪夷所思的境界。教堂的一切都显示出这里才是Catholic最神圣的殿堂。抬头有金碧辉煌的穹窿,低头有各种优美的大理石图案,左右是各个基督圣人的雕像,正前方有高达30米的圣坛Canopy,以及Bernini设计的神秘的圣坛"Cathetra Petri"和"Gloria"。毫无疑问,我们在教堂里头只有一边傻呼呼地赞叹一边傻呼呼地狂拍的份儿。
 
从教堂出来,按照汤姐的指引,我们开始寻找登上教堂尖顶的入口,准备登高“转运”。前后转了一圈,我们还是没有idea从哪开始。不得已,只好问教堂的一个工作人员。"Sir,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top of the cathedral?"我很礼貌地问道。"Sorry,!#@#!%##@!%$^@"那位工作人员显然英语不照,扔给我一串摸不着头脑的意大利语。不过这位工作人员非常热心,他估计我是想进教堂里头,拉着我就往教堂走。"you know…the top…top of the…cathedral…"我急了,一边说一边比划。突然间,他恍然大悟。"Capula! Capula!"他兴奋地叫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是不懂capula这个单词的(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英语的单词,至少Webster Collegiate里没有)。不过从他兴奋的表情,我百分之百肯定这次他搞懂我的意思了,于是我也高兴地应道,"Yes! Yes! Capula!" 唉,看来有时还是要用更专业的词汇比较好。
 
找到Capula的入口,我们发现有两项选择:一是坐电梯,门票7欧;另一选择是步行,门票5欧。考虑到已经累了一天,倩和我都没有了省钱的意思,直奔电梯。哇塞,电梯里居然还有一帅哥在操作。意大利果然不愧是帅哥的国度,连一个开电梯的也长得如此英俊。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满街的帅哥是不是导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诸多大师变成gay的原因。不一会,电梯停了。但当我们高兴地走出电梯时,我们才发现我们上当了。电梯估计只走了2-3层楼的高度左右。电梯的尽头,只不过是爬高之路的开始!我俩只好一边为多付的4欧大喊不值,一边开始爬这著名的“天梯”。
 
我后来查书才发现,即使坐电梯,也仍要爬300多级阶梯。爬过了雅典卫城后,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把St. Peter’s的大圆顶的高度太放在心上。但我们很快就发现我们远远低估了爬这个圆顶天梯的难度。圣彼得大教堂的楼梯是顺着整个dome的内层修的,全程不间断的360度螺旋式上升,楼梯又陡又窄。更要命的是,由于就着圆顶的外壳修建,越接近顶部时,楼梯两边的墙壁越倾斜,以至于人不得不往右倾斜着往上爬。而且越往上,转弯半径越小台阶越陡空间越狭小。到了最后的阶段,人几乎就是倾斜着在缝隙中挤过去的。幸亏我俩都属于苗条型,真不知道那些老美的胖子能不能make it to the top。倩一路上停下来无数次不住地喘息,累得几乎都要哭出来了。我不住地鼓励她说,快了,就要到顶了。但走过了几步后,才发现前面的路更陡更窄更倾斜,Capula仍然nowhere in sight。
 
在连我自己都累得够呛,就快绝望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教堂的尖顶。这里果然风光独好,第伯河环绕着梵蒂冈静静地流淌,远处整个罗马城尽收眼底。我们开始逐个辨认我们能认出的目标:斗兽场、罗马论坛、另外的两大教堂、无名将士墓等等。千年前罗马帝国的强盛早已成了历史,不过能亲眼凭吊这些雄伟的遗址,心中仍然感慨万千。。。
The Fountian in Piaza San Pietro
 
圣彼得广场
 

Guards of Vatican (Striped Uniform Designed by Michelangelo)

梵蒂冈的军队 

The Facade of St. Peter's Basilica

圣彼得教堂的正面 

The Ceiling of the Main Dome in St. Peter's Basilica

教堂的大圆顶

The Ceiling of St. Peter's Basilica

金镶的天顶

The Baldacchino (Altar Canopy) Designed by Bernini

Canopy

P1010142

圣坛

Steps to the Top of the Dome (Cupola)

天梯

Breathtaking View of St. Peter's Piazza

圣彼得大教堂俯瞰罗马城全貌